潮州牌坊街

潮州城历史上是粤东的政治中心,州、路、府治所在,达官明吏多集于此。入宋以后,人材辈出,人文荟萃,因此明清二代,在潮州城建立众多牌坊。

据有关史籍记载,历史上潮城曾有牌坊91座,其中太平路39座,其他街巷44座,余在金山、韩山、湘子桥。此外,于乡镇间尚有57座,因此人们喻为“牌坊城”;而集中于太平路(大街)的牌坊,多为横跨路面的四柱三门,规模较大,鳞次栉比,风格独特,气势非凡,故被誉为“牌坊街”。

太平路与东门街是潮州古牌坊最为集中的路段。根据史籍记载,太平路共有明、清石牌坊39座,其中建于明代的有34座,建于清代的5座,最早的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为御史许洪宥建的“柱史”坊,最迟的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为直隶总督郑大进建的“圣朝使相”坊。

潮城的牌坊,除“宫保尚书坊”和“六贤坊”为木结构,“世旌节孝坊”和倒塌后重建的“秋台坊”为砖砌外,余均为石结构。这些牌坊,“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以石雕凿成歇山顶、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叠牌楼,匾额两旁,有的加配石刻镂雕之‘双龙戏珠’或‘龙凤卷草’之类装饰,柱边加设石狮或石鼓插柱础,潮人俗称为亭”。

由于历史上自然与人为因素,至1949年10月潮城解放时共存牌坊39座,其中太平路19座,义安路3座,其他街巷13座,金山、韩山4座(引自存档《潮州古牌坊一九五○年实录》,现博物馆保存的牌坊照片中,太平路为17座,缺“头亭”的“两浙都运坊”和已倒塌的“百岁乡宾坊”;义安路2座,缺“恩深粤海坊”,印证上述数字是准确的)。

潮城尚存的牌坊因年久失修,出现松动和伤损,加之内容又属“为封建士大夫歌功颂德”,因此一次偶发的突然事故,导致整个牌坊群的毁灭。据介绍,1950年12月17日下午,位于下水门街口(俗称下市头)的“百岁乡宾坊”突然倒塌,压死了路过的邮政工人许焕坤,于是19日潮安县城关镇首届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召集各界人士讨论,通过拆除全城牌坊,并成立“拆卸废亭委员会”,报经潮安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至1951年4月,全城除“岳伯”、“省郎”、“忠节”3坊外,共拆了牌坊36座,而“岳伯”、“省郎”2坊也难逃“文革”的厄运,只存下位于北马路二柱一门的“忠节坊”。

关于拆坊原因,据城关镇人民政府上报县政府的城民字第520号文,理由有三:一是“有阻碍交通”;二是“年久失修,废坠堪虞;三是“在防空时期,更有拆除必要”。实际上除上述原因外,尚有影响商家经营和“封建内容”等内在因素,因此尽管有开明人士刘逸少提出保存少数有价值的牌坊或搬迁,但都没有被采纳。而且尽管决议要求对有文物价值的构件集中保护,但时至今日,幸存者寥寥无几。

1986年12月潮州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随着专门机构名城办的建立和人们对历史文化认识的提高,修复牌坊街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主客观条件尚不具备,因此未能实施。进入21世纪以后,在“旅游旺市”的策动下,古城墙、东门楼、广济桥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动工,修复牌坊街已成为名城建设的重要项目再次浮出水面。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和海内外乡亲的热心支持下,从2004年开始进行规划设计,同年9月正式奠基;历2年的施工,至2007年底基本完成牌坊的安装、验收、并继续进行两侧骑楼的修复和铺设石板路面。

此次修复的古牌坊共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不包括准备增加的位于南端入口的“三阳门”和“十相留声坊”),东门街2座。在修复工程中,采取“原址、原貌”和“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原则,但由于22座中只有15座存照片,而且历半个世纪环境的变动和考虑布局的合理,因此“原址、原貌”只能是原则上的多数。

2006年,潮州市委、市政府开始动工修复潮州牌坊街,共修复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东门街2座,新增“三阳门”和“十相留声坊”2座牌坊。工程于2009年10月1日竣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与广济桥齐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标志性景点,也是国内最大规模的古牌坊街。潮州透过牌坊街这条“中轴线”,逐步修复建成一个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充分反映潮州历史文化的人文环境、历史风貌和经济生活的文化旅游中心区,并分传统文化街区、特色产业及旅游精品街区、 民居客栈街区、小吃一条街、 娱乐休闲街区五大个功能区对外开放,是潮州旅游观光的重点景区。

=============

*根据乾隆年间的潮州古城地形图手绘的地图

宋元时期潮州府志《三阳志》记载,“自太平桥直抵三阳门,桥之四维,旧有四塔,外疏两渠,中为官街。”

太平桥南北朝向,北面靠着州治即当时的潮州府衙,南面则是作为古城中轴线的“官街”。官街,即后来的大街,现在的太平路,更通俗的名字是牌坊街。

*清末的潮州古城图,一连串的牌坊在图中非常显眼

潮州文史专家陈贤武考据了历代的潮州地方志,写就《潮州牌坊街》。书中记载昔日潮州府古牌坊共有570座,至多3.3公里的府城范围内有103座,平均每平方公里内建有牌坊29座。昔日长仅1.6公里的太平路上,有过43座牌坊, 平均每35米就立有一座牌坊。

三世尚书、状元坊、理学儒宗、吴楚重镇……

从牌坊街上牌坊的坊名就可见牌坊所旌表的人物,四朝大老林熙春及其父亲与祖父、“穷不夺志”的状元林大钦、岭海士大夫仪表唐伯元、任职吴楚军务的林炳星……

忠臣孝子、登科文人,一座座牌坊背后是崇文重教的古代潮州。

建筑学上,牌坊划分空间、强调空间序列,民居不得高于牌坊,营造庄严恢弘的氛围。传播学上,牌坊属于易于长久保存但不易于远距离运输的时间型媒介,有利于规范的传承和王朝的持久稳定。

不论是空间上的牌坊或是具备媒介属性的牌坊, 其作为礼制与儒家思想象征的意味是难以抹去的。

蔡澜祖籍潮州,在《府城》一文中写道, “老家府城,旧时相等于日本的京都,到处是古迹。看过照片,一条街上有数十个牌坊。从望远镜的角度,重叠又重叠,煞是优美。”

牌坊街其实不是一条街道,而是太平路和周边拥有牌坊的街道的统称。 这里特别之处在于石牌坊是明清风格,街道两侧的房子却是南洋特色的骑楼,两者混搭非但没有突兀感,反而有种另类美感。

[ 四进士坊 | 文宗方伯坊 | 状元坊 | 圣朝使相坊 | 理学儒宗坊 | 柱史坊 | 三世尚书坊 | 宗伯学士坊 | 盛世元凯坊 | 少司马坊 | 诰敕重封坊 | 侍御坊 | 两京科道坊 | 台省褒封坊 | 大理少卿坊 | 吴楚重镇坊 | 赐锦重光坊 | 秋台坊 | 木天人瑞坊 | 大理司马坊 | 七俊坊 | 恩光洊锡坊 | 十相留声坊 ]

每座牌坊都是一个传奇……

1 四进士坊

在牌坊街四进士亭巷口南侧,坊字两面同。明嘉靖年间为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潮州府同榜进士萧与成、陈大器、薛侃、苏信而建。萧与成,潮阳人。授翰林院修撰;陈大器,潮阳人。河南道御史;薛侃,潮安庵埠人。号中离先生,授行人司司正,入王阳明门下,倡阳明学说,推动了闽粤王门学派的形成;苏信,饶平人。授陕西道御史。

 

2 文宗方伯·皇命三锡坊

在牌坊街军厅巷口南侧,南镌“皇命三锡”。为明福建左布政使黄琮而建。黄琮,号玉田,饶平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历官至云南督学,福建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明代称提学为文宗;“方伯”,明清时作为布政使的尊称。“皇命”,皇帝的命令。“锡”,通“赐”,赐予。黄琮其祖允德、父夙兴因其得赠布政使。原坊建于明崇祯初年。

 

3 状元坊

在牌坊街状元亭巷口北侧,坊字两面同。为明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而建。林大钦,字敬夫,自号东莆子,潮安金石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二十一岁状元及第。为粤东地区唯一文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此坊中的定坊通贯明、次间,与其它牌坊不同,表示状元为国家栋梁之意。

 

4 圣朝使相·覃恩三锡坊

初建于1785年,

位于翁厝巷口北面,

为清朝著名宰相郑大进所建 ,

让每一个潮州人

把爱国宽厚大度的精神代代传扬下去。

5 理学儒宗·铨曹冰鉴坊

初建于1617年,

位于羊玉巷口,

为吏部郎中唐伯元而建,

唐伯元践覆笃实,让潮州人深感敬佩。

6 柱史坊

初建于1517年,

位于柳衙巷口,

为明御史许洪宥而建。

(御史是谏官,东汉称为“柱台”,

故也称御史为“柱史”。)

7 三世尚书·四朝大老坊

位于分司巷口,

为林熙春及其父、祖父三位而建。

(皇帝为追念林熙春的丰功伟绩

而追赠其父,祖父为尚书封号,

合林熙春为“三世尚书”并立牌坊表彰。)

8 宗伯学士·三世宫端坊

初建了1643年,

位于载阳巷口,

为南京礼部尚书黄锦所建。

(黄锦官至尚书,故称“宗伯”

因黄锦曾任詹事府正詹事,

其父、祖父因而赠其官,故称“三世宫端”。)

9 戊辰八贤·盛世元凯坊

初建于明崇祯初年,

位于广源街口,

为崇祯戊辰进士同榜八人所建,

崇祯戊辰科是潮州明代科举上巅峰,

此坊是潮州科举坊中最后一个科举坊。

(被潮人尊称的“后八贤”: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

10 少司马·大总制坊

初建于1546年,

位于东门街口南面,

为兵部侍郎总督宣大等处翁万达所建。

11 节镇三省·诰敕重封坊

位于三家巷口,

为封知县增知府陈以贲、

子梧州知府后升贵州副使陈志颐所建。

12 侍御坊

初建于明嘉靖年间,

位于三家巷口,

为明进士、苑马寺卿成子学所建。

13 两京科道·金榜联芳坊

初建于明代中期,

位于开元路口北面,

为明监察御史迁陕西副使郑安、

弟吏科给事中郑寯所建。

14 台省褒封·科甲济美坊

位于金聚巷口,

为明户部郎中李思悦之父李一庄、

御史李春芳之父李大受所建。

(科甲济美:指李氏一家出了四个进士,二个举人)

15 大理少卿·经略边务坊

初建于1533年,

位于义井巷口南侧,

为明大理寺少卿吴一贯所建。

16 吴楚重镇·四世大夫坊

位于甲第巷口,

为清乾隆科武进士林炳星所建。

(他及其曾祖、祖、父均受封武义、

武功大夫,故称四世大夫。)

17 赐锦重光·貤封叠被坊

位于大石狮巷口,

为清雍正甲辰科进士、巩县知县邱轩昂建。

为清乾隆科武进士林炳星所建。

18 榜眼·秋台坊

二次重建于1828年,

位于家伙巷口,

为南宋礼部尚书王大宝所建,

是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

19 玉署仙班·木天人瑞坊

初建于1749年,

位于石牌巷口,

为清乾隆进士翰林院侍读刘起振所建。

20 大理司平·两浙都运坊

位于辜厝巷口,

为明大理寺评事郑崇而建,

位于太平路南端第一坊,俗称“头亭”。

21 七俊坊

初建于明嘉靖年间,

位于东门街古井西侧,

为嘉靖甲辰科七位进士而建。

(七俊:林光祖、章熙、黄国卿、

郭维藩、陈昌言、苏志仁、成子学 )

22 恩光洊锡坊

初建于明嘉靖年间 ,

位于东门街古井东侧,

为封尚书翁玉所建。

(翁万达之父 参考10 大司马坊)

23 十相留声坊

建于明代,

位于郑厝巷口,

泰山北斗指韩愈,

十相指历代被贬或随亡朝来潮的十位宰相。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